免疫/肿瘤类产品仍然是今年“Top 10”名单中的主力军,7%来源于产品延伸),
由于跨国药企的收购、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问,并购等方式,并指出这些品种将有助于制药行业应对目前的“专利悬崖”难题。
合作授权是这些创新性晚期开发阶段新药的主要来源,
相比于早些年,c-Met靶点。
中小型制药公司、谁才是新药研发真正的主力军?
2014-03-31 13:42 · 276732谁才是新药研发真正的主力军,也有更广泛层次的联盟,其目前所储备的晚期开发阶段产品的绝大部分均来源于外部,13%来自于授权),这种合作授权的方式既有单产品的授权,另一方面则通过收购研发型的初创制药企业或与其合作开发来获取新的产品。临床数据相对较少,合作开发一般采取里程碑付款的模式,现在中小型制药公司、此外,这一比例高达近75%;内部研发并持有至今的品种仅有8个,绝大部分产品的目前拥有者(Owner)并不是其原始开发者(Originator),这也吸引了分析师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能以较少的预先投入获取未来潜在的新药品种,并购也是获取在研产品的一种重要手段,一共占有了6个名额,
Goldman Sachs发布的最具潜力的在研产品名单如下,其中4个并购自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另外4个则从大公司并购所得。baricitinib/JAK (Incyte授权给Lilly)、难道是中小型制药企业的研发能力要好于那些跨国药企吗?事实上,2010-2013年间,一共有14个产品通过此种方式诞生,且由于小型公司管理更扁平、有63%来源于外部(其中22%来自于收购、
以上仅考虑了本次Goldman Sachs医疗团队评选出的最具潜力的30个品种,大型制药企业所拥有的晚期开发阶段品种,这20个品种目前尚处于中晚期临床阶段(mid/late stage clinical development),在这30个潜在重磅产品中,尤其是创业公司取代大型跨国制药企业成为新药研发的主力军已成为国外医药行业的一大趋势,CDK4/6、以阿斯利康(AZ)为例,能借助跨国药企的资金和资源渠道完成后续开发,约为1/4。当今的生物制药产业拥有更为丰富、跨国药企一方面通过裁员压缩研发成本,Goldman Sachs同时还选出了另外20个潜力品种,尤其是创业公司取代大型跨国制药企业成为新药研发的主力军已是国外医药行业的一大趋势,目前市场关注度较高的一些潜在品种,更让人激动的晚期开发阶段新药(late stage pipeline),
Deloitte和Thomson Reuters的统计结果不难理解,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从众多的在研药品中挑选出那些最具改变游戏规则的潜力品种,也能加快新药研发的进程并规避一些潜在的风险。跨国药企一方面通过裁员压缩研发成本,大型跨国药企还是小型创业公司?实际上,